1935年春天,4月份那会儿,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们在嘉陵江那块儿地方,干掉了国民党军队1万多号人,顺势就拿下了嘉陵江西边好大一片地盘。
然而,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,红四方面军决定舍弃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川陕根据地,带着10万军民朝西行进,这标志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正式开始了。
不过,红四方面军之前苦心经营的川陕根据地,那地方里里外外条件都挺不错的,怎么就突然间不守了呢?这中间肯定有啥不为人知的缘由吧?
今天,咱们就来说说红四方面军为啥要走长征那段路的事儿!大家都知道,红四方面军曾经走过一段特别长的路,那就是长征。那他们为啥要走这条路呢?咱们今天就来探讨探讨。其实,原因也挺简单的。那时候,红四方面军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,为了保存实力,为了继续战斗,他们选择了长征这条路。这一路上,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,但始终都没有放弃,一直走到了最后。所以,红四方面军的长征,不仅仅是一段路程,更是一段历史和精神的传承。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,只要有信念,有毅力,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。这就是红四方面军为啥要走长征那段路的事儿,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那份坚韧和执着。
说白了,红四方面军得离开川陕那块地儿。想当初,他们从鄂豫皖一路打到川陕苏区,打了好多年的仗。再加上敌人把经济给封锁了,搞得川陕根据地经济落后得很。
另外,打仗特别烧钱又费人,但这时候川陕根据地的钱包和人力都已经快撑不住了。要是还硬撑下去,等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一进四川,再和地方军联手一围,红四方面军可就真的危险了,说不定就得全军覆没。
因此,那时候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层做了个决定,他们打算趁着帮助中央红军主力的机会,先放一放川陕根据地,等跟中央红军汇合后再商量下一步。这个大的方向其实没错。
说实话,不论是川陕、中央苏区、陕北那边,还是鄂豫皖这些地方,红军的各个根据地啊,都碰到了一个通病。
说白了,要是国民党中央军跟地方军联手,再来个杨永泰那套“政治为主,军事为辅”的策略,咱们的根据地可就真被动了,处境会相当棘手。
国民党那边呢,就想了个法子,先拉拢当地的老百姓,让他们站到自己这边,再加上请了德国的军事顾问来出主意,用什么碉堡战术,反正就是一步步来,不急不躁的。这样一来,红军可就难受了,经过了好几轮的军事打击,还有经济上的封锁,实在是顶不住了,最后只能选择换个地方,进行战略上的撤退。
说实话,要不是西安事变这一出,国民党中央军要是进了陕甘地区,再加上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力量,那他们肯定会集结大军,对陕北的红军根据地发起猛攻,到时候,中央红军说不定又得踏上长征的路了。
因此,要跳出那个糟糕的循环,红军那时候能想的唯一招儿,就是得找个地界儿,那儿得挨着苏联,好建个根据地。这样一来,啥时候需要,苏联的飞机、大炮这些军事帮忙就能立马送到。
1933年那会儿,四川的大军阀刘湘,他动用了整整20万大军,从六个方向一块儿攻打红四方面军驻守的川陕那块地方。红四方面军呢,也挺厉害,他们搞的“反六路围攻”,硬是把川军的四次大规模进攻都给打退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红四方面军虽然打赢了这些仗,但也遇到了大问题,就是资源不够用了。
万源保卫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,有个红军将领后来回忆说,打到快结束时,红军真是既缺人又缺粮。老百姓家里那点剩下的吃的,就算全给红军也不够用的,到最后,大家只能吃野菜、土豆,还有那没长熟的玉米凑合着。
根据徐向前将军的回忆记录:那时候红四方面军在七月打仗,天气热得要命,还老下大雨。战壕里头全是泥,根本没法站人。再加上敌人的尸体开始发臭,整个战场都是一股难闻的气味,让人受不了。
另外,红四方面军在招募新兵方面也挺吃紧的。
早先的红九军,挑新兵那可是精挑细选,不光要看政治背景,还得过体能关。可到了万源那场大战,打得太惨烈,人员损失太重。好多新兵蛋子,刚迈进部队大门,立马就被赶上战场,哪还有功夫训练啊。
万源那场大战,前后拖拖拉拉打了二十多天,真是打得天昏地暗。咱们把刘湘那帮军阀部队给干掉了一万多号人,总算是拿下了这一阶段的胜利。
不过,眼下的川陕根据地情况不妙,人们累得不行,战马也疲乏了,新兵招募不上来,粮食更是紧缺得厉害。刘湘的军阀部队要是再集结大军,从六个方向一起攻打,咱们可真就顶不住了。
因此,为了保住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,我们不得不放弃辛苦打下的川陕根据地,改从西边往北边撤,最后跟一、二方面军在会宁成功碰头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